Tuesday, 18 February 2014

[主場新聞] 新界東北style:香港鬼城 (1204)


不 久之前在珠海親眼目睹中國大陸的"鬼城":偌大的一個屋苑,基本上無人入住,晚上路過,除了路燈之外,整個屋苑漆黑一片。據當地的司機介紹,這個無人屋苑 的單位其實早已全數售出,只是買家基乎全部都是外省的貪官污吏或本地的暴發戶,買盤只為了洗黑錢或炒賣,司機感嘆的講了一句:「這幫人,房子多著呢。」

最近,居然又給我在香港看到類似的鬼城。

相 片中像墓碑一樣的豪宅叫天巒,位於古洞,佔地170萬平方尺,九十年代新鴻基已經買了地皮下來,蓋了一些房子,但一直沒有開售,2008年,推倒重來,正 式興建,2010年開售,共有330個獨立屋,單位最小的近1600尺,最大的超過8000尺,尺價過二萬,單位推出,旋即售罄。

這座香港鬼城,入住率極低,如果您放大圖片,可以看到有亮燈的單位聊聊可數,所謂寶貴的住宅用地,就是這樣地利用了。

故事是這樣的,政府一直說沒有地建屋,然而我們的主宅用地不是丟空多年,就是用來興建這些只有1%人買得起的住宅,然後,推說香港土地不足,所以我們必須興建新市鎮。
相類似的例子,其實多得很,有興趣可以參閱以下文章,您可能會突然發現,香港的房屋問題,原來是這樣的:
文章節錄:最近前北角邨的發展,也是另一個經典例子,本來北角邨公屋住了14,353人,改建為豪宅之後,變成大概700戶,以4人家庭算,能容納的人口不夠3,000人,每個單位售價近2,000萬
故事就是這樣不斷地發生, 既然有這麼多地皮在曬太陽, 為什麼還要大造新界東北, 摧毁千家萬戶?

圖片/文字: 戴毅龍@新界東北style

 -----------------------------------------------------------------------------
編輯室周記:政治不是上 Facebook
 -----------------------------------------------------------------------------

編輯室周記:政治不是上 Facebook
涉事的廣告 (圖:香港電台)
近日「抗融合、拒赤化、反盲搶地」的廣告,進一步發酵,代表苦主的「中港家庭聯席」指責該 廣告把香港土地資源問題,推到拿單程證的新移民身上,並以此為由,提出要透過收回單程證的審批權,以便「源頭減人」,減輕香港的人口壓力。聯席認為該廣告 誤導市民,加劇了主流社會對新移民的偏見,而它所倡議的「源頭減人」,利用了「源頭減廢」的比喻,把新移民暗喻為「廢物」,要用政策來「減」,直接傷害了 一群為了家庭團聚而受盡苦頭的社會弱勢。

其實在廣告登刊前後,已有一些原本簽了名的人物退出,當中包括立法會議員張超雄,他認為該廣告把香港的資源問題怪罪在新移民身上,中間也有一些爭論究竟廣告是否歧視,這問題到今天仍在爭論中。

真問題、假出路
這廣告最大的問題是把一個「真」的土地資源分配問題,指向一個「假」的出路,香港的土地壓力,並不是來自人口的住屋需求,而是因為配合外來資本炒賣豪宅、新界特權階層霸佔大量土地而造成。

廣告裡提及的小店與小販的消失,與新增的新移民人口無關,相反,很多幫襯小店與小販的,均是社會基層。本人剛好在馬寶道居住,街上攤販的客戶,主要是外傭及在附近舊樓居住的基層市民,當中有很多是新、舊福建移民。小店與販攤一旦消失,這些街坊大概是最感婉惜的一群。

至於過去十年香港的「搶地」個案,也絕大部份與新增的基層新移民扯不上關係。就拿323公頃的啟德發展區來 說吧,根據現有規劃,整個發展區,只有9.2公頃是用於發展公屋,亦即是少於3﹪發展區內的地是調撥給基層,而這丁點地將提供給3.4萬人住,相反,其餘 接近27公頃的住宅用地地(亦即8﹪發展區用地),則用於發展中低密度豪宅,只能服務5.6萬人,估計落成後尺價大概是2萬,故此大部份單位均越 1,500萬。這個樓價,大概只有香港最高入息頭10﹪的家庭才能買得起(而且還會很吃力)。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報告,香港住戶入息中位數為 20,200元,若把所有住戶入息分成十等,最高10﹪住戶平均收入為 65,000,這些住戶中有 85% 居住在私人永久性房屋,相信相當一部份已經擁有物業。

很明顯,土地在使用上出現嚴重錯配,高地價下,發展商為了增加利潤,不斷興建一些90﹪香港人買不起的豪宅作投資與炒賣用。

最近前北角邨的發展,也是另一個經典例子,本來北角邨公屋住了14,353人,改建為豪宅之後,變成大概700戶,以4人家庭算,能容納的人口不夠3,000人,每個單位售價近2,000萬,連立法會議員也要十年不吃不喝才能勉強負擔。

除了市區土地為豪宅市場服務外,新界土地也被特權階層霸佔,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也承認,新界西北一共有800公頃的「棕地」,亦即已荒廢的農地及被非法挪用為貨櫃場等土地,但政府不願與新界「黑勢力」作對,反而要欺善怕惡地趕走新界東北保育農地的一群。

此外,根據「本土研究社」的估算,目前新界鄉郊居所佔有的土地達3500公頃的土地,亦即香港近46﹪的住宅土地,但居住人數只有大概51萬2千人,亦即全港人口的7﹪。此外,政府手上的2,348公頃土地儲備中,仍有933公頃預留作鄉村式發展(大部份是丁屋)。

任何對香港土地有一點認識的人,都不會把土地資源矛盾歸究為基層的住屋需求。

被瓦解了的土地抗爭策略

造成開發土地資源是為了居民住屋需求這錯覺的始作俑者本來是特區政府。為了推動700多公頃的「東北發展大計」,幾個免費電視台,不斷播出政治宣傳廣告說東北發展計劃是為了增加公營房屋供應,令市民有一個安樂窩,把東北鄉民放在全港市民的對立面以硬銷發展計劃。

東北鄉民多番示威,指責廣告誤導公眾。而研究土地政策的團體則不斷提醒公眾,香港的土地問題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只要改變丁屋政策、又或收回「棕地」就能解決。最後更提出收回一個粉嶺高爾夫球場就足以應付整個東北發展區的公屋量,作為還擊。

以收回高爾夫球場來回應「東北」搶地,是很漂亮的一著,因為佔地170公頃的球場,只服務2500個會員,按啟德發展區的公屋住戶人數計算(9.2公傾住34,000人),一個球場能住上612,000人!

自推出「高爾夫球場」方案後,民間反對力量均槍口一致,對準政府的土地分配政策及權貴階層「搶地、霸地」的問題。直至「抗融合、拒赤化、反盲搶地」的廣告出現,它與政府的廣告一樣,把土地問題回歸到人口住屋需求,不過它的結論不是開發東北,而是「源頭減人」。

正如中港家庭聯席指出,他們要減的「人」是香港人的「家人」,但卻成為了土地資源問題的代罪羔羊。

錯誤怪罪社會弱勢

廣告所觸及的社會問題,很真實,小店、小販的消失,水貨客搶奶粉、「盲搶地」、漠視本土利益的統治階層。而過去幾年,反對派運動嘗試把這些問題歸結為資本霸權和「赤化」。

資本霸權,所指的是「地產霸權」和「中港更緊密經濟合作」下,諸多刺激香港經濟政策,當中包括資本和旅客的自由行,炒起香港樓市、奢侈品(金舖)與必需品(藥房),令香港人買不起樓、小店變成了服務自由行的金舖藥房。

至於「赤化」這問題,在反國教期間成為反對派的共識,指的是「洗腦教育」,後來公民黨在立法會選舉以「拒赤化」為口號,抨擊對像是統治階層,包括透 過政協去與傳媒老闆建立從屬關係,大家相信被中聯辦推上位的梁振英,勢必令政府、政商及文化的權力菁英,進一步赤化。故此,每一次重要的機構有選舉(如藝 發局)、聘任(如嶺南及港大校長)和委任(如一眾局長和諮詢機構),都會很關注新的管治者是否「梁粉」?

不過,互聯網上有很多人把上面的社會和政治問題,變成對「強國人」的憎恨。這些憎恨有一段時間通過網上瘋傳「強國人通街大小便」的照片而散播,族群政治旗手陳雲更把這些個別「通街大小便」的失德行為,政治化為「強國人在香港宣示主權」的侵略性行為。
對「強國人」憎恨的情緒,最近更演變成對一名在港大畢業後留港女生車禍死亡的悲劇,視為「扺死」的冷血評論

公民社會及從政者盡量積極回應這些情緒,並嘗試引導到政策層面去解決。譬如說面對奶粉短缺,會查看海關法例,尋找解決方法,最後成為了今天的限奶令。但「抗融合、拒赤化、反盲搶地」的廣告,卻利用了社會反新移民的情緒,甚至火上加油,加多一條佔用土地資源的罪狀。

對從政者的期許: 政治不是靠 Like
其實 Facebook 上的聯署,因為朋友圈耳濡目染,一時大意簽錯名或 Like 錯的情況時有發生,但錯了就要承認並幫助澄清,而不是矇混過關。張超雄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因為他是立法會議員,是公眾人物,所要承擔的,自然較一般網民 更大更重。不過,有參與登廣告的另外兩位立法會議員,毛孟靜和范國威,以及一位對香港規劃和土地分配深有研究的環境運動化表譚凱邦卻企硬,在面對質疑時, 仍多番強調土地是人口問題,而人口壓力來自單程證,要堵截之,這些言論,與互聯網上對「強國人」的憎恨情緒合流,加劇了對新移民的偏見,以至歧視。

政治,不是鬥 Facebook 上有多少 Like,互聯網的參與太容易,當中很多情緒發泄,匿名網民對無理的說話,根本不用承擔任何實際後果。若從政者只看到 Like,而不顧及他們所倡議的政策帶來的誤導,對真實的人和家庭造成的傷害,這是極之危險的事情。

取回單程證審批權是社會共識
有關取回單程證審批權的政策,不論是香港人或中港家庭均表示支持,因為香港政府較大陸廉潔、公正,但「取回審批權」的原因,絕對不應該是「源頭減 人」,而是確立更公義的移民制度,這移民制度不應該富人優先,而應該按聯合國人權公約裡的「家庭團聚」權利去制訂,保護香港人與配偶及子女團聚的權利。

其實我跟毛孟靜與譚凱邦均有不錯的合作經驗。前者出席了由獨媒統籌的支持斯諾登的遊行,後者在反對北角屏風樓一事,與北角反屏風樓關注組的成員有密 切的合作。對於他們成為被譴責的對像,深感婉惜,但希望他們能拿起從政者及運動組織者應有的承擔與氣度,去面對這則充滿誤導並委過於人的廣告,並對它所造 成的破壞和傷害道歉,儘管這些傷害未必由他們直接造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