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2 August 2014

盧斯達:香港人就是路軌上的那條狗

好像是甘地講的,話一個國家文明的程度,要看她對待動物的態度。唐狗闖入上水站路軌,不肯走,上水車站站長按剎車掣,牠的生命得以延長了幾分鐘。狗仍是不肯走,港鐵竟然重啟服務,最終一列大陸直通車將唐狗輾死。狗頭受到重創,一條頸變型,鮮血淺了一軌。

港 鐵有沒有盡力救牠?看來沒有。有人拍到有港鐵職員拿一張凳去逗牠。傻的嗎?叫隻狗坐陣先,唔使急?既然列車已經暫停了,為何無人落軌將狗抱上來?你做過, 不行,我會理解;不做,是出於一種可有可無的心態,不過是條狗,反正是一個阻礙港鐵做生意的「異物」。五毛又要來辯,這種事情,「外國也有」。有人翻查新 聞,五月十一號,紐約地鐵因為兩隻貓仔闖入路軌,紐約市地鐵停駛了兩個鐘,是兩個鐘;不要說西人,台灣也發生這種事,是慢駛,沒有輾死牠,狗也自己走開 了,救了牠自己。

港鐵是一間官商交纏、霸權式的吸血鬼公司﹐對人也尚且不好,對動物就更加可想而知。一隻狗,是個「異物」;列車延誤,要罰 款,有人會罵,要公關處理,總之就是開支,就要使錢。於是任由大陸車輾死牠。這是不是故意謀殺動物?港鐵不是時常賣那些煽情廣告,說自己的團隊有多專業 嗎?拿一張凳去幹甚麼?這就是Team-work?

港鐵解釋,前言不對後語,是因為甚麼?港鐵顧著加價、搞地產、搞廣告、搞生意,肥得漏 油,本業哪裡去了?車時常壞,不壞才是新聞;一隻狗,就看見港鐵的應變能力有多好。連救一隻狗的能力也沒有,是表現與利潤不對稱;如果是沒有意願去救一隻 狗,那就是仆街、謀殺。狗是想上來的,但是月台上沒人幫牠。香港人在做甚麼?在做看客,麻木的看客,甚麼也不做,全部都是幫兇。


最 極致的管理,就是「去人性化」的處理。一隻狗是「異物」,是一個列車延誤的罰款開支。一隻狗是如此,一班乘客也是如此;乘客也不過是數字,利潤報表的一個 數字。怪不得平時乘客也不過是一班撚樣,用來給股東壓搾的。但港鐵當你是撚樣臭四,你還是要繼續搭它,幫襯它,忍受它。因為鐵路網壟斷了城市的運輸能力, 四通八達,你到哪裡都要搭它,你不搭,很多地方都去不到。就算你不搭,港鐵也會活得好好的,繼續賺取暴利,因為做一個鐵路沿線的樓盤,搞地產,才是港鐵的 業務。

平時看那些大陸火車經過香港,總是很吵耳,整個月台都震動,風急雷馳的。為了GDP,為了發展,不會停的。輾死狗好,輾死人好,不停 就是不停。不知車是否夠快,旦願狗死的時候沒有痛苦,無聲無色,穿過漫山遍野,離苦得樂,去到沒有港鐵沒有大陸沒有人類的美好世界。至少現在牠已經走了, 香港人仍然在路軌上,做看客,等運到。大陸直通車隨時會急馳而來,同樣冷酷無情,不會為香港人停一秒鐘。

村上春樹:我永遠站在「雞蛋」的那方

以色列政府空襲迦薩,獲頒耶路撒冷文學獎的日本知名小說家村上春樹受到國內外壓力,猶疑是否該出席頒獎,結局是,他去了,並掀起了比小說更為震動世人的餘波。

現年六十歲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被《時代雜誌》喻為當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日本作家。
村上春樹三度問鼎諾貝爾文學獎,被媒體形容為繼川 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之後,「離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日本人」。他包括《挪威的森林》在內的多部長篇小說作品,陸續被翻譯成四十多國語言,全球銷售超過兩千萬 冊,近年陸續獲得捷克「卡夫卡文學獎」、愛爾蘭「法蘭克.歐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等多項國際文學獎項肯定。

今年二月初,村上春樹獲頒耶路撒冷文學獎。該獎項每兩年頒發一次,表彰對人類自由、社會公平、政治民主具貢獻的作家。歷屆得獎者包括西蒙波娃、羅素、米蘭昆德拉等。
諷刺的是,頒發獎項的以色列政府,近來空襲迦薩,備受國際和平團體批評。日本輿論因此要求村上春樹為避免被認為支持以色列近來的軍事行動,應拒領該獎項,否則將抵制其作品。

但二月十五日,村上春樹在國內外壓力下,仍選擇赴耶路撒冷出席頒獎典禮。他更出人意料地,在以色列總統佩雷斯面前,公開批判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同時一吐作為文學創作者,希望透過描寫微不足道的個人,對抗既有權力和體制的深層意義。

村上春樹於耶路撒冷的英語演講辭「永遠站在雞蛋的那方」,道出個人應有的道德勇氣、與對體制霸權的深刻反省,隨即被國際媒體競相轉載,更超越文壇,在國際政治、人權組織間引起廣大迴響。以下是村上春樹演講辭全文翻譯。

----------------------------------------------------------------------

今天我以一名小說家的身分來到耶路撒冷。而小說家,正是所謂的職業謊言製造者。
當然,不只小說家會說謊。眾所周知,政治人物也會說謊。外交官、將軍、二手車業務員、屠夫和建築師亦不例外。但是小說家的謊言和其他人不同。沒有人會責怪小說家說謊不道德。相反地,小說家愈努力說謊,把謊言說得愈大愈好,大眾和評論家反而愈讚賞他。為什麼?

今天,我不打算說謊

我的答案是:藉由高超的謊言,也就是創作出幾可亂真的小說情節,小說家才能將真相帶到新的地方,也才能賦予它新的光輝。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幾乎無法掌握真相,也無法精準的描繪真相。因此,必須把真相從藏匿處挖掘出來,轉化到另一個虛構的時空,用虛構的形式來表達。

但是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先清楚知道,真相就在我們心中的某處。這是小說家編造好謊言的必要條件。

今天,我不打算說謊。我會盡可能地誠實。我在一年之中只有幾天不會說謊,今天剛好就是其中之一。

請容我告訴你們真相。

在日本,許多人建議我不要來這裡接受耶路撒冷文學獎。甚至有人警告我,如果我堅持前來,他們會聯合抵制我的小說。主要的原因,當然是迦薩正在發生的激烈戰鬥。

根據聯合國調查,在被封鎖的迦薩城內,已經有超過千人喪生,許多人是手無寸鐵的平民、孩童和老人。

我收到獲獎通知後,不斷問自己:此時到耶路撒冷接受文學獎,是否正確?這會不會讓人認為我支持衝突中的某一方,或認為我支持一個發動壓倒性武力攻擊的國家政策?老實說,我也不想看到自己的書被抵制。

經過反覆思考,我還是決定來到這裡。原因之一是,太多人反對我來。我和許多小說家一樣,總是要做人們反對的事情。如果有人對我說,尤其是警告我說,「不要去」、「不要這麼做」,我通常反而會特別想去、特別想做。

這就是小說家的天性。小說家是特別的族群,除非親眼所見,親手觸摸,否則他們不會相信任何事情。

我來到這裡,我選擇親身面對而非置身事外;我選擇親眼目睹而非矇蔽雙眼;我選擇開口說話,而非沉默不語。

但是這不代表我要發表任何政治訊息。判斷對錯,當然是小說家的重要責任,但如何傳遞判斷,每個作家有不同的選擇。我個人偏好用故事、尤其用超現實的故事來表達。因此,我今天不會在你們面前發表任何直接的政治訊息。

不過,請容我在這裡向你們傳達一個非常私人的訊息。這是我創作時永遠牢記在心的話語。我從未將這句話真正行諸文字或貼在牆壁,而是刻劃在我心靈深處的牆上。這句話是這樣的:

「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

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雞蛋是多麼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

誰是誰非,自有他人、時間、歷史來定論。但若小說家無論何種原因,寫出站在高牆這方的作品,這作品豈有任何價值可言?

這代表什麼意思呢?轟炸機、戰車、火箭和白磷彈就是那堵高牆;而被它們壓碎、燒焦和射殺的平民則是雞蛋。這是這個比喻的其中一層涵義。

更深一層的看,我們每個人,也或多或少都是一枚雞蛋。我們都是獨一無二,裝在脆弱外殼中的靈魂。你我也或多或少,都必須面對一堵名為「體制」的高牆。體制照理應該保護我們,但有時它卻殘殺我們,或迫使我們冷酷、有效率、系統化地殘殺別人。

是我們創造了體制

我 寫小說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給予每個靈魂尊嚴,讓它們得以沐浴在陽光之下。故事的目的在於提醒世人,在於檢視體制,避免它馴化我們的靈魂、剝奪靈魂的意義。 我深信小說家的職責就是透過創作故事,關於生死、愛情、讓人感動落淚、恐懼顫抖或開懷大笑的故事,讓人們意識到每個靈魂的獨一無二和不可取代。這就是我們 為何日復一日,如此嚴肅編織小說的原因。

我九十歲的父親去年過世。他是位退休老師和兼職的和尚。當他在京都的研究所念書時,被強制徵召到中國打仗。

身為戰後出生的小孩,我很好奇為何他每天早餐前,都在家中佛壇非常虔誠地祈禱。有一次我問他原因,他說他是在為所有死於戰爭的人們祈禱,無論是戰友或敵人。看著他跪在佛壇前的背影,我似乎感受到周遭環繞著死亡的陰影。

我父親過世了,帶走那些我永遠無法盡知的記憶。但環繞他周遭那些死亡的陰影卻留在我的記憶中。這是我從他身上繼承的少數東西之一,卻也是最重要的東西之一。

今 天,我只希望能向你們傳達一個訊息。我們都是人類,超越國籍、種族和宗教,我們都只是一枚面對體制高牆的脆弱雞蛋。無論怎麼看,我們都毫無勝算。牆實在是 太高、太堅硬,也太過冷酷了。戰勝它的唯一可能,只來自於我們全心相信每個靈魂都是獨一無二的,只來自於我們全心相信靈魂彼此融合,所能產生的溫暖。

請花些時間思考這點: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獨特而活生生的靈魂,體制卻沒有。我們不能允許體制剝削我們,我們不能允許體制自行其道。體制並未創造我們:是我們創造了體制。
這就是我想對你們說的。

-------------------- English --------------------------

I have come to Jerusalem today as a novelist, which is to say as a professional spinner of lies.

Of course, novelists are not the only ones who tell lies. Politicians do it, too, as we all know. Diplomats and military men tell their own kinds of lies on occasion, as do used car salesmen, butchers and builders. The lies of novelists differ from others, however, in that no one criticizes the novelist as immoral for telling them. Indeed, the bigger and better his lies and the more ingeniously he creates them, the more he is likely to be praised by the public and the critics. Why should that be?

My answer would be this: Namely, that by telling skillful lies - which is to say, by making up fictions that appear to be true - the novelist can bring a truth out to a new location and shine a new light on it. In most cases, it is virtually impossible to grasp a truth in its original form and depict it accurately. This is why we try to grab its tail by luring the truth from its hiding place, transferring it to a fictional location, and replacing it with a fictional form.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is, however, we first have to clarify where the truth lies within us. This is an important qualification for making up good lies.

Today, however, I have no intention of lying. I will try to be as honest as I can. There are a few days in the year when I do not engage in telling lies, and today happens to be one of them.

So let me tell you the truth. A fair number of people advised me not to come here to accept the Jerusalem Prize. Some even warned me they would instigate a boycott of my books if I came.

The reason for this, of course, was the fierce battle that was raging in Gaza. The UN reported that more than a thousand people had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blockaded Gaza City, many of them unarmed citizens - children and old people.

Any number of times after receiving notice of the award, I asked myself whether traveling to Israel at a time like this and accepting a literary prize was the proper thing to do, whether this would create the impression that I supported one side in the conflict, that I endorsed the policies of a nation that chose to unleash its overwhelming military power. This is an impression, of course, that I would not wish to give. I do not approve of any war, and I do not support any nation. Neither, of course, do I wish to see my books subjected to a boycott.

Finally, however,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I made up my mind to come here. One reason for my decision was that all too many people advised me not to do it. Perhaps, like many other novelists, I tend to do the exact opposite of what I am told. If people are telling me - and especially if they are warning me - "don't go there," "don't do that," I tend to want to "go there" and "do that." It's in my nature, you might say, as a novelist. Novelists are a special breed. They cannot genuinely trust anything they have not seen with their own eyes or touched with their own hands.

And that is why I am here. I chose to come here rather than stay away. I chose to see for myself rather than not to see. I chose to speak to you rather than to say nothing.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I am here to deliver a political message. To make judgments about right and wrong is one of the novelist's most important duties, of course.

It is left to each writer, however, to decide upon the form in which he or she will convey those judgments to others. I myself prefer to transform them into stories - stories that tend toward the surreal. Which is why I do not intend to stand before you today delivering a direct political message.

Please do, however, allow me to deliver one very personal message. It is something that I always keep in mind while I am writing fiction. I have never gone so far as to write it on a piece of paper and paste it to the wall: Rather, it is carved into the wall of my mind, and it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Between a high, solid wall and an egg that breaks against it, I will always stand on the side of the egg."
Yes, no matter how right the wall may be and how wrong the egg, I will stand with the egg. Someone else will have to decide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wrong; perhaps time or history will decide. If there were a novelist who, for whatever reason, wrote works standing with the wall, of what value would such works b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is metaphor? In some cases, it is all too simple and clear. Bombers and tanks and rockets and white phosphorus shells are that high, solid wall. The eggs are the unarmed civilians who are crushed and burned and shot by them. This is one meaning of the metaphor.

This is not all, though. It carries a deeper meaning. Think of it this way. Each of us is, more or less, an egg. Each of us is a unique, irreplaceable soul enclosed in a fragile shell. This is true of me, and it is true of each of you. And each of us, to a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 is confronting a high, solid wall. The wall has a name: It is The System. The System is supposed to protect us, but sometimes it takes on a life of its own, and then it begins to kill us and cause us to kill others - coldly, efficiently, systematically.

I have only one reason to write novels, and that is to bring the dignity of the individual soul to the surface and shine a light upon it. The purpose of a story is to sound an alarm, to keep a light trained on The System in order to prevent it from tangling our souls in its web and demeaning them. I fully believe it is the novelist's job to keep trying to clarify the uniqueness of each individual soul by writing stories - 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stories of love, stories that make people cry and quake with fear and shake with laughter. This is why we go on, day after day, concocting fictions with utter seriousness.

My father died last year at the age of 90. He was a retired teacher and a part-time Buddhist priest. When he was in graduate school, he was drafted into the army and sent to fight in China. As a child born after the war, I used to see him every morning before breakfast offering up long, deeply-felt prayers at the Buddhist altar in our house. One time I asked him why he did this, and he told me he was praying for the people who had died in the war.

He was praying for all the people who died, he said, both ally and enemy alike. Staring at his back as he knelt at the altar, I seemed to feel the shadow of death hovering around him.

My father died, and with him he took his memories, memories that I can never know. But the presence of death that lurked about him remains in my own memory. It is one of the few things I carry on from him,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 have only one thing I hope to convey to you today. We are all human beings, individuals transcending nationality and race and religion, fragile eggs faced with a solid wall called The System. To all appearances, we have no hope of winning. The wall is too high, too strong - and too cold. If we have any hope of victory at all, it will have to come from our believing in the utter uniqueness and irreplaceability of our own and others' souls and from the warmth we gain by joining souls together.

Take a moment to think about this. Each of us possesses a tangible, living soul. The System has no such thing. We must not allow The System to exploit us. We must not allow The System to take on a life of its own. The System did not make us: We made The System.

That is all I have to say to you.

I am grateful to have been awarded the Jerusalem Prize. I am grateful that my books are being read by people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And I am glad to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speak to you here today.

陶傑:新聞霸權

左翼知識份子喜歡指罵「美國新聞霸權」,不滿CNN、美聯社、紐約時報,「壟斷新聞觀點」。二十年前,香港一名新進愛國富豪,曾心有不忿,聲稱要有「中國人的視角」,要打造「中國CNN」。

但 是你看:在伊斯蘭恐怖份子的屠刀下,雖然被迫下跪,但腰板挺直,昂然受死的這個美國記者霍利(James Foley)──華文傳媒,譯為「福利」,稱「美國記者福利」。在美國當記者,有什麼福利?是不是去到阿富汗採訪,如果不幸患感冒,可以送進喀布爾的養和 醫院VIP治療,不用付款,由美國政府埋單?

從二○○二年的華爾街日報記者珀爾,十多年來,到今日環球郵報的霍利,在第三世界的劊子手面前,毫無懼色。新聞霸業,是要用鮮血凝固成磚石而建成的。

在中東殉職的記者,不是美國人,就是西方國家的攝影師。你說「美國新聞霸權」壟斷了全球,不代表真相?很好,幸勿空談,幾時輪到華文記者,敢在炮火紛飛的煉獄,出生入死,也給割下幾個頭來之後,你幾時就有了平等的「話語權」了。

美 國記者,在世界最艱險的前線出生入死,為你提供實況,拍下影像,發回「美國新聞霸權」在紐約的電視台新聞通訊社總部。只要付點年費,中國、台灣、香港、星 馬的華文報紙和電視台的編輯,就可以在冷氣開放的辦公室,捧着一杯星巴克咖啡,將「美國新聞霸權」遞交給你的第一手資料產品,翻譯成二手簡體中文或印成普 通話,一邊商討今晚去哪裏消夜,完全坐享其成,全球華人市場,就知道世界局勢了。

人家付出熱血和生命,很安全地,你付版權費,以及報社冷氣辦公室一點點的電費,就可以用「以下是本台記者黃小華報道」僭加上去,讓在山村裏的農民或屋邨裏的大嬸師奶觀眾以為,你的「記者」也在現場。我覺得,美國新聞霸權,悲壯而偉大,嘴巴裏反美國霸權的人,很猥瑣。

在藍天和沙漠之間,霍利的白人面孔,就是美國霸權的容顏。在恐怖份子的黑面罩之外,他的五官光明磊落,他下跪了,但其實永遠屹立。

咒 罵「美國新聞霸權」的其他冒牌「新聞工作者」,許多在城市的冷氣間裏,在美聯社的傳訊機和CNN的螢幕前站着,但其實一生都在下跪,與其咒罵人家的新聞霸 權,不如向自家的主子,乞求多一些新聞自由吧。

Wednesday, 20 August 2014

沈旭暉:查拉比:伊拉克亂局始作俑者?

伊拉克亂局發展至今,不少人居然懷念侯賽因時代,卻沒多少人追究提供「侯賽因有大殺傷武器」這情報的騙徒查拉比(Ahmed Chalabi)。此人倒是傳奇人物,他藉着對美國人心態的了解,憑巧言令色就改變了伊拉克命運,有興趣「學習」的讀者,可查閱其傳記《把美國推向戰爭的 人》。但即使沒興趣學他,也須對這類人物有所警惕。

查拉比出身伊拉克望族,十二歲舉家移民,長期在英美名校讀書,本科在麻省理工讀密碼 學,最後在芝加哥大學獲數學博士學位。他言談舉止極富魅力,彷彿永遠在微笑,其早期志向是從商致富,於是在約旦以家族人脈創立銀行,卻爆出造假賬、侵吞公 款等醜聞,導致銀行倒閉。他被缺席審訊並判入獄二十二年,自此成為中東知名騙徒。

諳美國政界潛規則

此路不通,查拉比轉為 從政,但他在伊拉克沒任何影響力,「離地」程度驚人,惟有透過走上層路線圓夢。他知道美國上層社會偏好自家名校的精英,故認為他本人能獲信任,說服華府推 翻侯賽因,然後便可成為伊拉克新領袖。海灣戰爭後,他創立「伊拉克國民大會」,吹噓是所有伊拉克反對派的代表,然後拿取美國政府和軍方巨額援助。這些資料 都被公開,他直認不諱。

查拉比與新保守主義者關係尤佳,常提供和侯賽因相關的「情報」,華府就是以此說服公眾和國際社會出兵伊拉克。當然,現在證實這些都是子虛烏有。查拉比事後稱,反正目標已達,侯賽因已被推翻,一切很好,有否大殺傷武器就不重要了。

查 拉比最成功之處,在於對美國政治潛規則的充分掌握。他請專業公關公司為其打造形象,接受應付媒體的訓練,和評論員、國會議員結盟,提供關於伊拉克的「一站 式」服務。他知道說服美方出兵需要公義的包裝,故不斷宣傳侯賽因的暴政,以及可廣傳的證據,所以他不斷製造「中間人」供應「情報」,令鷹派能振振有詞出席 聽證會。若他在美國從政,前途無可限量。

但查拉比的離地泡沫,在美國進入伊拉克後就立刻爆破。他本來被華府朋友稱為「伊拉克華盛頓」,自 以為眾望所歸,怎料「新伊拉克」各派系對他都不買賬,人民更視他為叛徒。美國曾把他委任進過渡政府,他卻成為民調中唯一不被信任的官員。後來他參選,那被 吹噓為代表全伊拉克的「伊拉克國民大會」全軍覆沒,得票只有百分之零點五。

自此華府不再支持他,他卻靈活轉投什葉派陣營,甚至有說和伊朗 有特殊聯繫。不久,前總理賈法里(Ibrahim al-Jaafari)委任他為石油部長兼任副總理,剛下台的總理馬利基也給予他不同公職。這些職務有兩個特色,就是可接觸伊拉克資源及處理遜尼派的仇 家。今天遜尼派集體反撲,查拉比的煽動角色功不可沒。

單看以上故事,大家難免產生大量疑問。查拉比的美國友人,真的全都被騙還是在利用他?過程中的利益交換,有多少不為人知?查拉比的發迹史,正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國潛規則教科書,但政治偏偏就是這種人才能玩得得心應手,奈何!

Wednesday, 13 August 2014

白影: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 + WernerHK:伊波拉恐慌,足以令香港人暴動


「本港出現伊波拉懷疑感染個案,患者是一名32歲從尼日利亞來港的男子,星期四來港,出現痾嘔徵狀,現正在瑪嘉烈醫院接受隔離治療,醫院正為男子檢驗,預計最快今晚有結果。

該名男子來港後入住重慶大廈的賓館,大廈保安員表示,該名男子今早表示不適,曾經嘔吐,向保安求助,其後由救護車送往伊利沙伯醫院治理,再轉送瑪嘉烈醫院。
保安員又說,由早上至今,並無衞生署職員到場。」港台新聞

1995 年上演的《Outbreak》中,疫症的大爆發是在電影院中發生。起初,患病男子在滿座的電影院中如大多的傷風感冒患者,沒有戴上口罩而一而再,再而三於 影院內打噴嚏,其後他感到越來越不適,跌跌撞撞走到大堂,嘔吐後倒地。結果全院的觀眾受到感染,最終導致社區爆發。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想不到今日在香港會看到極度相似的情景,只希望這回是一場虛驚。然而,對比有機會爆發的伊波拉,筆者對於香港人的無知及政府的無能感到更驚恐。
香 港曾爆發沙士,當年全城恐慌,口罩賣斷市,各大商場提供消毒潔手液,其後好一陣子,全城的衛生意識高企,感冒患者自律載口罩,不少人出門亦自備潔手液。但 人類是善忘的,這種風氣很快就轉淡了,商場的公眾消毒潔手液如同虛設,傷風冒感患者,別說戴口罩,更甚者在打噴嚏亦沒有用紙巾蓋住。現在伊波拉疑似個案殺 到,網上盡見只是戲言,甚至見有說如染病就衝去熙來攘往的地區當眾噴血,簡直是反智無極限!

香港市民輕視一種死亡率達到9成的傳染病,勉 強來說只因無知,但最可怕的是連具備專業知識的政府部門衛生署亦如此掉以輕心。據報道,今次發現的伊波拉懷疑感染男子,曾入住重慶大廈的賓館,在送往醫院 前曾於大廈大堂嘔吐。送往瑪嘉烈醫院時,院方嚴陣以待,醫護人員穿上保護衣,將懷疑感染患者進行隔離治療,充分顯示院方對伊波拉的警戒。但諷刺的是對於患 者曾入住的重慶大廈,卻毫無動作,不止沒有派員前往了解現場環境,亦沒派員清理嘔吐物(伊波拉傳染途經之一)。

重慶大廈,很可能是全港人 口最密集的大廈,估計超過4千名人士在內生活,加上大量小型賓館及特色餐廳,人流量驚人,如果懷疑感染男子被證實患病,由今早至現在於重慶大廈出入數以千 計的人士很可能亦已被感染,現在自由地於全港各區各處活動。筆者真的不禁要問,政府在沙士的慘痛經驗中,究竟學懂了甚麼?無能至極!

根據 最新消息,該名男子對快速測試呈陰性反應,並無感染伊波拉病毒。這次我們走運了,但今天見到的市民及政府的種種反應,筆者敢斷言,當伊波拉真的來襲香港 時,我們就如手無寸鐵的小朋友面對全副裝備的武裝份子,死路一條!而這次的傷亡及影響,將把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變成一場毫不起眼的小事。

WernerHK:伊波拉恐慌,足以令香港人暴動 

伊波拉病毒在七月尾突傳全球暴發,今次暴發的感染及死亡人數是歷年最高,而且病毒更有傳遍世界的可能性,故此至今仍是各界熱烈關注的話題。在全球關注和戒備的幾日後,香港因為首發一宗疑似伊波拉病毒而成為全球焦點,幸好最後報告是陰性反應,令香港人暫鬆一口氣,但香港政府理應受一教訓而趕緊加強戒備,衛生防護中亦在8月3日聲稱已有準備伊波拉隨時傳入。在半個月過去不夠,香港昨日又傳出有疑似伊波拉病例,當然最後都是判為陰性反應,但事件出現得是否太過頻密呢?而事件頻密度的問題往後再談,而首先看看由《ProtestTimes》製作的一張比較香港和美國應付伊波拉的圖片。



衛 生防護中心聲稱「已有」準備伊波拉隨時傳入,這個準備單純是心理準備嗎?看到圖中香港的應付措施,已經不是說要做到美國的程度(其實以此為標準也不為 過),而香港應付伊波拉的措施竟然和平日處理日常病情的沒太大分別?而你竟說出這些就是「『已有』準備伊波拉隨時傳入」的表現?你說我不感到恐懼也是假 的。對於疑似病例的預防措施又未能做到應有的外界隔絕,病毒有可能散發到外界繼續蔓延,然後對醫護人員的保護措施又不足夠,將不必要的風險移至與病人近在 咫尺的醫護人員,你估收得人工就一定要有理無理去「搵命搏」啊?就算「搵命搏」都是要盡量提供安全保障以免除這些不必要的風險吧?

在 半個月不夠就發生兩宗疑似伊波拉案情,面對疫情的蔓延恐懼,當鄰近的澳門嚴檢西非入境者,香港還只是在派傳單?一件涉及到危害生命的高風險事件,竟然是用 這麼兒戲的手法去處理,即使病毒沒傳聞中這麼可怕,香港政府的所謂處理措施也足以使病毒危機令香港人更為恐懼。作為國際大都市的香港,應變速度竟是如此的 慢,應變手法竟是如此的粗疏,真是令人無法相信,但事實就是如此殘酷。明明是有能力做到的偏偏不做,以使「自求多福」已成為香港人應有的座右銘,政府不是 有責任盡量減低居民在生活上所面臨的恐懼嗎?一個政府處理危機的能力極之緩慢和拙劣,使到自身居民不相任,理應早被推翻,但可惜香港政府從來不是為香港人 服務,面對甚麼事都要走去尋求中共的指令才去行事。

病毒的蔓延,政府的無視,港人的恐懼,這已經能夠促使到香港人引發暴動。疫情散發,秒秒鐘都可以展現上天的生殺大權,今日難知明日事,今日可以告訴你是陰性不必擔心,繼續去過著安穩享受娛樂;明日可以告訴你出現陽性,恐懼化為你我可見的真 實。香港人是擁抱現實的,面對即時的生命安危,多數港豬都會一瞬間變為聰明人,很快就會明白到真正的「自求多福」是甚麼。但如果港豬已被港共用這十多年時 間去馴養得只想繼續沉醉夢鄉,也只能夠安坐等待香港被滅。

Wednesday, 6 August 2014

解讀香港深層次矛盾:當「商場」遇上「公民」

最近的《白皮書》事件又再搞得香港滿城風雨。而「佔領中環」繼續挑動中央的神經線。立法會也被示威者暴力衝擊而被迫腰斬東北發展的前期撥款。而中央仍未找到「深層次矛盾」的由來….
要分析其實很簡單:香港的建制派和北京的當權派,奉行的是「商場主義」。即使想為香港好 (OK…..起碼要有一些假設嘛),結果也只能搞出一個大頭佛。
任何一種科學理論要能成立,起碼要做得到兩件事和滿足一個條件:既能解釋眼前見到的現象,也要能預測到事物的變化。而且這個理論需要非常簡單的陳述,沒有暗藏謬誤的空間。
其實所謂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意識形態衝突問題。但所衍生出來的現象和後果,有如萬花筒一樣,變化無窮。假如不從源頭分析、只從後果去看,那只是刻舟求劍,徐了眼花撩亂,一無所得。
亦 正因這種事後孔明的解讀謬誤,一直困擾着香港國內一眾學者,甚至領導人。但越努力就越糊塗,於是解釋不到眼前見到香港的所謂「亂象」。即使憑自己最大的學 術能力,「綜合」得一本《白皮書》出來,對於拆解眼前亂局,不止毫無幫助、甚至只是火上添油。因而國內看香港,由於其不能理解,於是就只能不斷忖測:一定 是有外國陰謀在搞鬼。
而香港學者看國內,到目前為止,也仍未能提出客觀足以令人信服的理論。因此而各種陰謀理論也就自然如群鶯亂舞、禾雀亂飛,連龍獅旗也亂飛。受害的其實又何止香港人。
要測試「理論」是否中用,請試試用一個統一的說法來解釋以下的全部現象:
1.   為何中國的共產黨可以和香港的資本家合作無間,如魚得水、互不排斥?
2.   為何中國可以容許甚至嘗試香港進行「商人治港」、「官僚治港」甚至「集團治港」? 但唯獨是聽到由下而上的「公民社會自治」就如火星撞地球?
3.   為何香港的遊行示威所到之處,包括中環的街道,原本都是公共空間,但一拉起政治口號的橫額,政府都好像如臨大敵?
4.   為何《白皮書》劃公仔劃到出腸:法官也是「治港者」但香港的法官當這句話是「耳邊風」?
5.   為何《白皮書》也又是劃公仔劃到出腸:香港的自治,其實全部都是「授權而來」,要是中央要收回,就什麼也不會有「剩餘」?
6.   而歸根究底,為何英國佬當年和中國政府談判交回香港的時候,竟然刻意不讓香港人參與討論,甚至在簽署國際公約之後,也可以眼尾也不多看而只跟新的主子談生意?
7.   到底龍應台在香港長時間的感受,寫到《香港筆記》裡面的,竟然是一樣叫做「中環價值」的東西?
8.   練乙錚先生寫「佔領中環」的文章,竟然要講到「高斯理論」,要大家先搞清楚中環的公共空間誰屬? (信報2014612日《誰的空間? 誰的中環? 從高斯定理看佔中與民事索償》
9.   假如還未夠喉,還可以再問:為什麼董建華搞了一個大頭佛,但仍然很自信地講他是為香港好,而甚至很「慈悲為懷」地講得出「民主」不適合香港? 但他的其中一大政績,卻是「清理了廟街的小食攤檔」?
10.       而最令中國領導人頭痕的問題是:為什麼英國人在位的時候香港反而蒸蒸日上,一轉手就江河直下?
以上只是什國亂點鴛鴦的十個問題,但其實這個問題的清單可以一直延長下去,打爛砂盤問到篤也可以。不過當中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一個非常統一的理論去統攝。亦因為解釋如此簡單,可以出錯的機會就很少了。
練乙錚先生在信報的文章(上述《誰的空間》一文) 的確提出了一個正確的思考「方向」,但只是蜻蜓點水地提到「佔領中環」一事的公民權責問題。但其實高斯的理論也不一定能提供答案。起碼不會是一個簡潔而全面的答案。
那也當然,因為練先生談的只是佔領中環一事,並未用高斯的理論進行香港整體的社會矛盾研究罷了。以練先生的學術水平,掉轉槍頭來面向全社會研究,那時候高斯的理論可能會有相同的結論也說不定。
倒是信報另一篇專欄提供了答案,而大家也意想不到,原來事實就是這麼簡單:請看看占飛在信報的專欄《現代商場:不見人間真實相》(2014614/15日週末版)
話說美國人發明了一件叫「商場」shopping mall 的東西,但其實這個中文的形容詞不足以用來形容那件東西,皆因在概念上,美國佬的發明根本就和傳統的市集和商場 bazzar / arcades 等等都不是同一件事情。占飛於是音譯為「魔」! 這個是神來之筆,一語道出了箇中玄妙。因為:
它是人工的、密封的、內向的、不見天日的。正如王建元在《文化後人類》[1]一 書中所說的「具高度中心控制的建築環境」,務求令人進了「魔」之後,不知時日過。是以「魔」和賭場都沒有鐘。「魔」內終日保持恆溫,夏涼冬暖,而且濕度 低,令人乾爽。室內光線充足,室外猛烈的陽光給有色玻璃遮擋了,令人不覺刺眼。到黃昏時,「魔」內的燈自動調節,光如白晝,令人不覺時間流逝。「魔」還不 停的播放柔和的背景音樂,中和人群的噪音。
純為購物或閒逛,「魔」的確遠勝露天市集和街道。街道有廢紙垃圾,還可能有蟲蟻常有各種氣味….有噪音人車爭路,「魔」裡秩序井然….。而且「魔」內保安嚴密,罕有搶劫….。衣冠不整、衣衫襤褸、滿面病容者,保安會拒諸門外。在「魔」裡頭,你看不到任何真實人間的醜陋相、陰暗面。
而最重要的是這一句:事關「魔」乃私人空間,不是公共空間,連美國如斯尊重言論自由的國家,最高法院都判定,法律不容許任何人在「魔」內行使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言論自由 政治抗議。
當今,不少高檔的「魔」為了提升形象,吸引人流,還會舉行展覽,或舉辦一些藝術活動,放一些藝術裝置….。以示「那是有品味的行為」。
明乎以上,其餘的所謂千頭萬緒的矛盾也就完全不難理解。而這個思想上的盲點,正正就是中共以至香港的特權階級不可能好好管治香港的原因。
因為正當董建華等老好人一心以為替香港「打掃乾淨、招呼客人光顧,大家搵錢安居樂業….」的時候,他心裡面可能也真的是一片好心。之不過那是以一個商人的水平,以及企圖管治一個商場的技術 (sorry, 我真係講唔出佢有本事管理一隻「魔」…),用來企圖管治一個「公民社會」
香港真正的社會之所以對這種從上而上的管治方式產生不停對抗就是這樣來的。因為香港的資本家,和全世界所有資本家也一樣,管的都只會是在「私有產權」範疇裡面的東西,即使如何「先進」,也不會有管治社會的能力。


特區政府心目中的東北 (諮詢文件插圖)

現實世界中的東北 

(主場新聞2013年3月18日, 東北農地租金勁升19倍, 圖片引述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

而中共又為什麼也會錯誤地以為香港這些資本家有「管治社會的能力」呢?
看看共產主義自己的「烏托邦」,再拿來和「魔」照照鏡吧。一模一樣! 而且非常「啜核」地:都是全權擁有,是私人地方。只不過那是帝國秩序裡面所謂的「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而已。
因此「共產主義社會」裡面的一切,自然就是「授權才會存在」! 這個用來形容「魔」的特性,百份之一百是「蘇維埃」主義。那麼當然中共和中環會如此如魚水相歡啦。
因 此龍應台的「藝術家觸角」完全沒有錯。香港的其中一個重要價值構成組件,就是「中環價值」,但「中環價值」並非香港社會真實的全部。而阿爺要求香港土豪們 「查找不足」,也結果只能找出個屁來。因為問題不是出在「中環價值」的本身,也不是出在「公民社會」,而是出在:企圖以中環價值取代公民價值。
而實在中環價值是什麼? [2] 龍應台這樣寫:
到稅務局繳完了稅,下樓時覺得特別神氣,從此以後 多了一重身份:香港的納稅人…….
中環代表了香港,「中環價值」壟斷了、代表了香港價值:在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裡追求個人財富、講究商業競爭,以「經濟」,「致富」,「效率」,「發展」,「全球化」作為社會進步的指標。
外 面的人走在中環的大道上,仰著脖子欣賞高樓線條的炫麗,不會看見深水埗街上那些面容憔悴、神情困頓的失業工人,或是多年住在觀塘和元朗卻從沒去過中環的新 移民婦女。外面的人守在尖沙咀海濱星光大道上等候驚天動地的煙火表演,不會想到,香港七百萬人中有一百四十五萬人活在貧窮線下,有很多很多的獨居老人像雞 鴨一樣長年住在籠子裡….
這樣的敘述,其實也不正確,因為我很快就發現,香港裡面的人,也有許多人看不見中環以外的香港,也把「中環價值」當作唯一的價值在堅持。
因此當香港的快樂中產劈頭一句「我有交稅」的時候,其實只不過接受「魔」的運作模式而已,也許甚至可以比喻「海洋公園」也不為過:我有俾錢入場!
說了這許多,大家也真要多謝占飛,他的確做足交代功夫。例如大家以為「魔」是資本家發的,錯得很。大家看看占飛的「副題」《恨不當初美「魔」父》:
話說當初發明「魔」這件事物的,是一個移民美國的維也納猶太人:域陀古安 (Victor Gruen1903-1980)。他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在1938年逃避納粹而跑到美國去發其美國夢的。而作為一個建築師,他本來在1956年,美國的黃金年代設計「魔」這個東西,是因為當時正值近郊區 suburban 開發浪潮。他覺得最好的發展模式,是「先搞經濟,後建住宅、學校、醫療、工園和人工湖….將近郊區變成市鎮,居民得享美好生活….怎知,商場落成後,發展商其他什麼都不搞。」
那當然啦,作為一個「社會主義者」,他就是有這種「搞烏托邦」的DNA 嘛。但資本家在得到生金蛋的鵝之後,還會要其他負擔和承諾嗎? 要由一個會賺錢的「魔」來養起一個只會花錢的「社會」? 傻的嗎?
據作者說:
古安死前,在倫敦最後一次演講中,他憤言放棄美「魔」之父的稱呼,永遠斷絕「父子關係」disclaim paternity once and for all… 並且稱呼「魔」為「雜種」 bastard。因為:它毀滅了我們的城市 they destroyed our cities
因此大家言猶在耳:our city is dying 。現在凶手應該不難指出了吧?
為什麼忽然之間香港人會爆出了「城邦自治」的想法? 因為不想被殺。為什麼忽然會階級對立? 因為一個階級想用自己的烏托邦去消除另一個無權無勢的階級。為什為會衝擊議會? 因為那只是一個商場的董事局在開內部會議,間中容許有一些「花瓶代表」反映一下意見而已,至於外面那一批…..暴民,根本沒有「買票入場」嘛! 不是股東,連顧客也不是。至於法官嘛…..那些不是保安人員嗎? 誰出糧的呀?
至於2012年的所謂特首選舉鬧劇,練先生的理解是「利益板塊之爭」。那也沒錯,不過講得太複雜了。其實一個更簡單的解釋是:商場的董事局內鬥。一模一樣。而最近出版的《白皮書》,也只不過是一本「商場使用手冊」,再仔細的研究也不會有任何解決矛盾的出路。


遠的不算? 看看近的 : 從前房委會的商場,雖然破舊不堪。但起碼居民都相安無事,政府的管理也樂得清閒。一旦轉手成為「領匯」,以「百份百私有產權」的方式去接管,並且「確保政 府一點股權也不會保留」,進而打着「構建世界一流商場的水平」的大想頭,用來改造一個平民屋邨。以為「在先進的科學管理之下,環境會煥然一新」結果又是一個大頭佛。據說,最新的情況是,有一些商場最終都是管理不了,想賣掉。而套現的錢用來做什麼? 用來在國內購買商場來營運。

? 那麼要是香港有部份地方不能由這些「商場大師」管理得來的話,是否又可以「賣」掉來和國內的土豪「互利共嬴」因此新界東北的居民「堅持不賣」,對於「商場大師」來講,簡直是造反囉。
平情而論,起碼不必要妖魔化什麼人。即使退一千萬步假設董建華以及梁振英等等都是「好人」又如何? 他們以一個管治商場的理念和價值觀,實在是不可能管治得到一個現代世界的公民社會嘛。中共自己也管不好自己的國家,這部「蘇維埃」模式的機器在全世界都「跪低」了嘛,有寶咩? 還在摸着石頭過河,那又有什麼本事來推銷一套管治理論?
那為什麼英國佬治下的香港又不會亂七八糟?
相對論而已,英國佬自己倒沒有過份抬舉自己。但起碼英國社會是一個公民社會。最近的例子是:要是一個豪宅為了趕絕露宿者而在門口鋪上尖釘,那管即使是私人地方,社會也會加以抨擊,甚至倫敦市長也會私下同聲譴責。
其實英國佬的政治哲學不一定真的有能力解決什麼具體或者重大的問題,但起碼能讓受管治者不會形成過度的對立;而出了大問題的時候,「司法獨立」的約制方式也保障了公民社會的生活方式嘛。

因此拿破崙大帝引述阿當史密夫在《國富論》裡面對英國政府的嘲弄[3]:英國只是一個開小店的國家  (a nation of shopkeepers)。而英國佬的確好像沒有開「魔」的 DNA,不像美國佬的百份百資本主義,連憲法權利也可以被私有產權凌駕。這種現象,正好反映一個公民社會對「私有產權」以及「經濟特權」的約制和平衡。人家的社會和譜是這樣來的。
因此英國佬對香港的管治未必一定很成功,但肯定不會大大的失敗,正正是認識到:私有產權和公民社會的價值不一定相符合。因此在「習慣法」裡面有大量對權力的約制和留白,這些空間可以讓社會成員透過溝通來解決問題。
以上的分析只算是一個方法論的提綱。相信各位對政治分析手到拿來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蕭少滔:「佔領翠華」的政治啟示

蘋果


獻給「我很討厭政治」的香港人。這是一課很好的公民教育。

只要明白何謂「佔領翠華」,就會明白何謂「佔領中環」。關於政治這個課題,日常生活的教材本來就不少,就看你是有心了解還是有心誤導而已。

其實孫中山沒有講錯,政治真的是眾人之事。本來香港正在為「佔中」一事鬧個不亦樂乎,而對於「佔中」是對是錯,仍有人各執一詞。之不過對於「佔領翠華」一事,又不知能否理解?

香 港人所謂的「沉默大多數」,一直都是「討厭政治」那類人,就是但凡事不關己、己不勞心。一旦有人發聲維權、甚至是毫無私心地為「討厭政治」那班白癡維權, 都會即時變成「暴徒」….非常古怪。但這種「討厭政治」的香港人,到了自己「水浸眼眉」的時候,居然又會自動自覺出來抗爭維權喎?這種算不算是「精神分 裂」?

是咁的:
2014年7月中,正當香港面對少見的炎熱夏日,旺角一橦舊式商住大廈(遠東發展旺角大廈),發生了一宗停電事件。大廈有業主立案法團的,由業主按業權比例「普選」出來的嘛。停電就由立案法團代表業主安排維修就是。本來也沒有什麼特別。

不過特別在於:這案件很充分反映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大廈只有廿四層,不算很高。一至六樓是商業單位、七至廿四樓是住宅單位,是個「經濟生活共同體」。原本相安無事,大家「你有你嘅忙碌、我有我嘅生活」,看起來很和諧、很獅子山下噢。

但 居然大廈停了電接近十日! 而業主立案法團仍然「毫無動靜」。而樓下的商舖則一直電力正常,完全不受影響。樓上的居民除了生活完全被打亂之外,有人甚至熱到暈倒。於是非常離奇地,這 班居然可以忍受接近十日非人生活的「和理非非」,就在第十日上做出了「沉默大多數」都應該反對的事,就是跑到樓下翠華進行「和平佔領」,排開了人鏈、拉起 了橫額,阻住人哋做生意! 並且「強人所難」地要翠華「暫停搵食」。

理由是:電力系統要維修的話,樓下廿四小時營業的翠華也必須停止供電直至維修完成。但工程公司指由於「有居民代表」表示不能截電,工程公司認為不能承諾可以完成工程,於是乎事情就是這樣一拖再拖。於是乎拖到第十日,居民就唯有發難了。

事後當然翠華作為一間上市公司,就不會無端端想事情鬧大啦。於是乎「被迫屈服」。還很客氣地聲稱「只是一場誤會」。之不過,知情人士就不是這麼講囉,也又很常理的一件事情:要是第一日就肯暫停營業,早就有時間讓工程公司開工啦,又何必要等到被圍?


故 事是這樣的,也又很簡單:大廈的業主之一是「舖王」黎永滔,佔有大廈的「很大比例業權」,而他的租客就包括這棟大廈的主要商業租戶「翠華」。由於翠華需要 廿四小時營業,對於一棟陳舊的商住大廈來說,電力系統不是那麼容易維持負荷的。很明顯,翠華也知道。而作為一間大企業,也不會不經由律師出意見如何解決 啦:就是在租約列明業主必須能保證可以廿四小時營業,包括提供水電和其他一切所需的基本設施。而業主為了維護豐厚的商舖租金收入,也會很正常地加強保護翠 華的供電系統。

假如業主「違約」那怎麼辦?很直接呀,業主要向租客賠償囉。因此業主死命維持翠華供電不受影響以避免要自掏腰包賠償,順理成章之至。

於是乎就有更離奇的事情發生了。按《明報》2014年7月31的報導,拖拉到了7月30日下午5 時,由於事情鬧大,出現了「佔領翠華」事件,終於要由民政事務處介入,與大業主黎永滔、中電及包括小業主在內的大廈法團代表召開緊急會議,確認凌晨1至7時關總掣維修。
同時更奇怪的是:協助事件的區議員許德亮會後引述黎永滔指出,有人冒充管理公司叫停承建商維修,因此事件「純屬誤會」。

有人冒充管理公司?還要叫停工程?

喂!香港是法治社會吧?是否要報警呢吓? 樓上有人幾乎焗死,原因係「有人冒充」?!咁似黑社會收樓橋段呢喂?

至於這位「冒充代表」的人又會是誰?或者是誰人派出來?劃公仔還要劃出腸嗎?


因此上次寫香港深層次矛盾的時候,都已經指出了這個現象,就是香港的資本家都只是原始人,只是企圖以管治一個商場的方式來管治一個公民社會;而正好旺角這棟大廈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不止有搵食所需的商場,也有生活所需的住宅;不止有財雄勢大的大業主、大餐廳,也有但求溫飽的小業主、以及肉隨砧板上的小租戶。

而在這種社會關係之中,只是拿「經濟貢獻」來作為「權利」的劃分….. 有可能運作嗎?
結果就很明顯囉,無權無勢的小業主小租戶就需要「犧牲小我」來成全大業主的「經濟奇蹟」囉。平日風平浪靜,就當然好像一切和諧啦。出了問題,而需要大家真正齊心的時候,只要大業主大租戶打死不退讓,又可以如何? 唯一的後果,就是「無權無勢的就要犧牲小我」自願焗死。

大業主當然大條道理可以講的噢:咁唔鍾意呢度,你有本事就搬囉…. 呢句說話,是否「熟口熟面」呢? 明明自己係住戶,點解唔係你搬要我搬?

至於如何令到大業主可以利益無損?就是當制度容許他這樣做的時候,既得利益者是會毫不猶疑地充分保障自己的權益。例如「權力按經濟劃分」而不是按人命來劃分。

至於「假冒居民代表」這一下,又真是異常無謂的尷尬:其實只要立案法團採用現時立法會一樣的選舉制度,又或者採用梁振英密謀出籠的「篩選式普選」,那麼這位大業主的代表就即時變成「貨真價實的居民代表」!

不過小業主又會服氣嗎?

因此,假如旺角遠東發展大廈的小業主、小租戶都明白原來「袋住先」後果係咁:所有資源繼續向既得利益的經濟壟斷集團傾斜,自己同啲仔女遲早焗死,那麼「佔領翠華」也就不難明白了吧。

還需要解釋為什麼會有人要「佔領中環」嗎?

當然,翠華還算是良心企業,肯息事寧人,順應民情讓大家繼續安居樂業就好。起碼不像某啲人渣,為了保住自己面子同利益,出錢搵啲社團人士出嚟造勢「反佔輿論陣地」,更加宣佈啲居民係「搗亂社會和諧嘅敵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