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看到一些討論,聽說金庸筆下的武俠小說電影在日本大受歡迎,某程度上是這樣的【俠】角色在日本是不存在的。簡單來說武俠便是以武為俠,功夫練到了一定 程度,便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然而日本電影中的遊俠,多數是些遊手好閒的浪人,不存在使命感,沒有所謂的江湖道義,只有其本身追求的目標。金庸曾 說過【俠客不會為了一試身手或者名譽而戰】,是很有深意的。在金庸俠客眼中,那些為了驗證自己的實力而去殺人,為了【道】而拋妻棄子的日本武士,同時在日 本武士眼中為了女人朋友兄弟義氣連性命都不要了的金庸俠客,在彼此兩方看來對方都是不可思議的。
金庸小說的俠士初型,靈感來自中國戰國時代的任俠,從《俠客行》開始的那首詩詞便可看到其概念,"事了忽衣去,深藏身與名"很多大俠路見不平,出手懲罰惡 徙,武當七俠的俞岱岩,令狐沖扮的參將「吳天德」,都是做了好事,不留姓名。"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這根本就是喬峰的寫照。戰國時代的任俠,視為知己 者死,又想起白龜壽知朋友有難,千里趕至而代死。無論是春秋戰國或是金庸的江湖,仁義忠孝皆為大節,張翠山喬峰亦自盡於這大關口上。
美國的英雄多數來自漫畫,正義聯盟對抗邪惡力量,簡單而又黑白分明,很適合思想單純的觀眾。現實世界裏,黑與白之間有太多的灰色;原因和結果的過程中又充滿了貪婪利益的變數。隨著年紀漸長,每次重看《笑傲江湖》都感觸良多,事實證明這人性的醜陋,不斷的重複在不同的年代𥚃,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依舊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