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0 July 2019

閱讀武俠小說的(正確)心態

在重看《神雕俠侶》新修版時,看到了金庸先生在后記中,提到「距離說」的解釋,深深信服,使我有更「正確」的心態去閱讀小說。以下是我簡單口語化的解釋,當中不少是節録及改寫,原文請參考《神雕俠侶》新修版后記。
簡單來說,看武俠小說要投入,不要過分挑剔內容的完美性。看小說和看藝術品一樣,要撇開功利性的、知識性的觀點,純以審美性的眼光去看,譬如說,欣賞一幅「游魚圖」,要看圖中游魚姿態、構圖、色彩和線條之美,全心投入,以致心曠神怡。功利觀點的人則要想這條魚從哪裡買來,要多少錢,重幾斤幾兩,可以養多久而不死,如請上司、父母、朋友或愛人吃,他是否會十分喜歡或值得等等。知識觀點則要研究這條魚屬於什麼類、什麼科、叫什麼名字,學名是什麼,是淡水魚還是海水魚,在什麼季節產卵,能不能人工飼養,天敵又是什麼等等。即使是漁市場商人或古生物學家,觀賞游魚圖時也應純用審美觀點,不要混入自己的專業觀點。
閱讀小說,最合理的享受是採審美態度,欣賞書中人物的性格、感情、經歷,與書中人物同喜共怒,同哀共樂,既打成一片,又保持適當的觀賞距離。倘若每個人都用製作人的身分去看電影,中文老師改作文般的去看小說,選美標準的去品評女主角,可能便會失去當中的意義。
讀小說而採用功利觀點或知識觀點,心態會有所變質。有些人不斷追問一些無聊問題,小說中所寫是不是符合歷史記載?物理學上有無可能?這種毒藥能毒死人嗎?能把屍體化為黃水嗎?一個人手臂給人斬落了,重傷之後還能騎馬出奔而不死嗎?鳥類智力這樣低,能與人拆招而顯示武功麼?楊過斷了手臂,怎樣去射箭打獐子?讀小說時若持這種心態,趣味便會大減。所以,忽必烈的真正性格怎樣,楊過是否在襄陽城下飛石擲死蒙古大汗蒙哥,在小說中最好不討論,這又不是歷史書。
當然有些讀者因為自己的性格與小說中的人物大大不同或甚至相反,無法理解小說中人物為什麼要這樣做,甚至覺得他們完全可以採取一種更明智、更合理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理智極強的自然科學家。他們不理解楊過、蕭峰、段譽……他們覺得楊過不該想殺郭靖,蕭峰不該自殺,段譽不該苦戀王語嫣,葉二娘不該對玄慈方丈一往情深,李莫愁這樣美貌聰明,又何必對陸展元念念不忘?黃蓉不該猜疑楊過,殷離「不識張郎是張郎」太不科學……
有人又覺得,楊過懷疑郭靖是殺父仇人,應該以理智態度冷靜查明,不該一時衝動想殺他報仇、又一時衝動救他性命。他應該象福爾摩斯,頭腦冷靜地去蒐集證據,詢問證人程英、黃藥師,然而他是性格衝動的楊過,如果他過分冷靜、又不熱情,這樣,楊過變成他父親楊康了。
也有些「現代化」的「聰明」讀者覺得楊過很「蠢」,不該苦等小龍女十六年,應當先娶公孫綠萼,得到岳母給他半粒絕情丹解了身上情花之毒,再娶程英、陸無雙兩個美女,最後與郭襄訂情,然後到絕情谷去,握著郭襄的小手,坐在石上,瞧瞧小龍女有沒有來,她如不來,再娶郭襄也就心安理得。這樣,楊過又變成韋小寶了。
讀偵探小說,要理智地讀;讀武俠小說,要熱情洋溢地讀,要與角色們甘苦與共,感同身受,這才是趣味所在。這閱讀的距離,相當重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