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 September 2015

每個人都有不立即覆WhatsApp的自由。


或者短訊或者telegram或者BBM,或任何形式的通話應用,都不要神經質強求對方立刻回覆。如果要那麼快和直接,有一種溝通方式叫:電話。

但 今時今日電訊公司的數據清楚顯示,智能電話用來做其他活動如上網、打機甚至影相的比例,比起通話多很多。非正式統計,美國人每通電話平均長約30秒,hi 和bye之間,快過打針,差不多是識破一個中聯辦騙案,來得及回一句「頂你!」然後掛斷電話的時間。《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提到,2008年美國一個本地電 話的通話時間平均為2.27分鐘,09年已跌至1.81分鐘,現在30秒。近於無話可說,速戰速決。速度代替深度的世代,更趨嚴重。每人每天收發短訊過千 條但沒和另一端的人通過十句話。

情深說話未曾講,不再,如今是情深說話未曾寫,就算直傳口訊,都是有距離的溝通,沒有即時反應和情緒。

你不選擇一個即時對答的溝通方式,就別期望別人給你即時反應,每一種通訊都有它的特性、本質和禮貌。

正 如相關法例永遠比新事物新科技新行為滯後,網絡的規範,share economy如uber、Airbnb的規管,後知後覺,使用新通訊工具,尤其一個和生活及生命那麼密切的app,總得適時訂出一些使用禮儀約章,調節 好期望和行為,大家共同理解共同尊重,就像餐桌禮儀一樣,此為:文明。西方國家早就有各路網絡專家,連同禮儀專家,寫下了一系列WhatsApp禮儀,由 單人互通到group chat都有指引,不過香港好似冇人理。

  1. 要覆。可以不立即覆,但禮貌上,要覆。每個人的日程、工作性質、生活方式不同,開會中、駕車中、游泳中、插水中,都不方便即覆,合理。但別濫用那個空間。太忙未刻回覆,延後補覆是禮貌。(如果某人永不覆你,也是一種回覆,告訴你你無關重要,可以忘記)
  2. 別為雙藍剔抓狂。除了等埋發叔時特別有利WhatsApp收發,如上面第一點說,很多情況是WhatsApp unfriendly的,如電影中趕稿中,容許對方一些空間,別長期監察剔號狀態,或因別人慢了回覆蟻咬咬人,雙藍剔不即覆不是世界末日,ok?
  3. 別濫用emoticons。唔使錢,都別喪用,一大串一大劈公仔,太煩又沒意義,用得經濟、相關,有趣有效為要。
  4. 別濫轉發。收到什麼節日祝賀,連鎖信息,溫馨警告,別盲搶鹽式想都不想就轉發jesus loves you或689死訊(無論你多想),那和亂拋電子垃圾無異,別做電子垃圾蟲,讓廢話止於你。
  5. 尊重私隱。兩個人之間的對話,別動輒轉發或cap圖送出給第三者,照片也是。
  6. 留意容量。要用很多數據收發的圖或短片,就別喪發。
  7. Group chat要留意人數。一個群組不宜太多人共冶一煲,太雜,不是the more the merrier的,人多口雜,99人的chat group太吵,減弱溝通效率。
  8. 彼此相識的人才放在一組。電話號碼是很個人的,未經「號主」同意,別把人家的號碼通街發佈。一個group讓不同人獲得全不相識的人的電話,別迫別人雜交 99P,你沒有權把別人的電話號碼給第三者。別為了方便你自己罔顧他人的私隱。凡有人未得我同意把我加入群組,必即走為敬,再補個WhatsApp表示下 不為例唔該。
  9. 盡量切題。每個組別有它的成立主旨,別離題。你一句題外話,他一句畫外音,然後水吹得天昏地暗絕對浪費光陰和同組人士精神。不停 打岔等如鼓勵別人mute了這個group,咁開嚟做乜?試過睡醒之後一個群組有過百個新信息,起碼八十個離題,豈一個mute字了得(Group chat越多,電池也耗得越快,又圖又片,命短)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當年傳播學祖宗Marshall McLuhan提出的經典金句,媒體和形式本身可能比信息還值得研究和深思。現在我們的溝通形式如WhatsApp是突然的、短快的、細碎的、雜沓的、混 亂的、多媒體的、四方八面的、沒上文無收結的,間中不負責任,大家同時透過不同途徑和不同人交談交流,資訊通訊繁又快,不單爆棚,不單氾濫,已經失控。地 球村,縮為一個在掌心的社交圈,不停彼此訊來訊往,言不及義。我們對世界的感知,與親友的相處,跟自己的了解,是否也一樣?

每日,不停與外界頻繁溝通,向內的自省還剩幾多?有時,還是WhatsApp一下自己的inner voice或inner child,自己給自己藍剔,自己和自己溝通,比失心瘋社交中毒更能醫空虛寂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