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0 April 2012

Facebook user Kin Gin Oi comments on Carol Yeung's article

請看在我竟然全部看畢你這篇網誌的份上,麻煩也花一點時間看完我這段回應。

首先必須澄清,你對所謂「帶頭反內地人」的香港人的用心的判斷:「伸張正義」,是壓根兒搞錯了,錯在太樂觀於香港現時的處境。在數之不盡的掠奪者面前,這 些香港人恐怕只有「求存」的強烈欲望,絕不可能還有什麼「伸張正義」的閒情。事實上,所謂「中港融合」發展到今時今日的處境,已經完完全全是存亡問題,而 非簡單的對錯、正邪,此乃客觀現實,對於看不出來的人,我只能說他「太幸福」、「不食人間煙火」。某程度上,所謂「問題在於政府而不在於雙非孕婦」,與在 地產霸權問題上說「問題在於政策而不在於地產商」一樣,是一種頗為無知的論點。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以人們對奸商利用政策之便大興發水樓、扭曲 價格甚至將其絕對影響力滲透至各行各業等等惡性商業行為嚏之以鼻、恨之入骨;即使法理、制度等都容許其作為,不等如其行為正確合理,更不等於他人不應加以 批評。同理,外來人不應若無其事、肆無忌憚掠奪屬於本地人的資源,破壞本地人的生存環境,此乃人類世界的基本禮儀;即使社會未有將之條文化,或者法律上仍 存在漏洞,都不會將此等劣行合理化。設使某農辛勞耕耘的成果轉眼被蝗虫掠食一空,絕望之際不過罵兩句「蝗虫該死」,你卻在旁指責其錯在未有築起高牆,才讓 蝗虫有機可乘;說得出這話的人,除了冷血、還是冷血。

對於絕大部份香港人來說,中港矛盾本來就不輕微、亦不遙遠;過去十多年,在兩屆特首領導下的政府有意的推波助瀾,問題自然變得更深。現在香港人透過輿論初 次發出咆哮,就如「我以前只係唔出聲,咪當我真係啞嘅」,無非想將問題放上桌面,希望有關方面設法解決,而非像過去般一味修飾遮醜,卻被即時打為加深中港 問題的兇手,這「死貓」老實說也太難咽得下。這中間的道理,喜愛化妝的女孩子有時的確難以理解。試問自己每天努力用新款粉底遮蓋滿佈凹凸洞的臉蛋,如果男 友此時抖膽說一句「你啲皮膚好差喎」,不用多說,這男友肯定會即時變成殺害女孩美貌的元兇。因此,如果你仍不明白,可以去問問你的男友。

從我當了卅年香港人的觀察中,甚少聽到有香港人會自稱「有文化」、「有質素」(“Quality”的白話翻譯從來都是「質素」而非「素質」,這關乎中文文 法,絕對不能錯),不過批評他人(特別是內地人)「無文化」就的確時有所聞。這中間牽涉一個怎樣的邏輯?簡單來說就是「人望高處」。不知道以下是不是文化 研究的範疇,但所謂「人禽之辨」,其中一要點就是對道德和文明的追求;一般情況下,在朝著所謂「善」或「正確」的的探求上,人類是不應該知足的。因此我們 經常會批評自己或者其他人「做得差」、「未夠好」,卻不敢自稱「完美」。問題是,即使大家都不完美,也不等如彼此沒有優劣之分。舉例來說,安靜整齊排隊比 喧嘩亂套優勝,比打尖更是好上千倍;如廁後沖廁洗手保持清潔比「痾到廁板都係」優勝,比「周街痾」更加是...無須多說。在「人望高處」和「文化有優劣之 分」兩個大前提底下,何以香港人會批評內地人文化低、質素差,想來應該就不難理解。被批的接受不來,反駁「你也不見得很好,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嗯,傳統 中國式詭辯兼阿Q式護短慣技,弱者必備,也無須多言。接下來,就要觸及最近經常被用到的七個字「一竹篙打一船人」、或者簡化為「以偏蓋全」的說法。在內地 的論壇上見過一位來自廣州的網友的留言,他自言自己並非蝗虫,到香港旅遊也依法守禮,尊重本地文化,甚至也鄙視雙非孕婦,對可能被誤認為是「蝗虫」一夥也 是頗不服氣;但同時他亦對為嚴重影響廣州治安的外省盲流極之不滿,因為以廣州如此「彈」丸之地,每年總有幾個月要應付來自北方各地的民工,相對廣州人的恬 靜,這些外省人不但無禮喧嘩而且不守秩序,趁亂打劫更是時有發生,公安要捉也捉不了全部。而香港是一個比廣州更彈丸的城市,香港人恐怕要比廣州人更重視公 德,而現在要應付的卻是不分時節、來自中國全國的流動人口。事實上,有幾多香港人會對有問題的內地人是「一個人」還是「一船人」、是「偏」還是「全」感興 趣?沒有。香港常駐人口不過數百萬,但每年內地自由行遊客數目以千萬計,再加每天150單程證配額每年5.4萬個,只要十年多已足夠構成香港總常駐人口的 一成,那怕這中間只有謹百分之一(當然事實遠超此數)有類似隨處便溺、濫用資源、「生仔走數」之類的違反公德行為,對香港這個以人口密度高而出名的城市已 經足以帶來極可怕的災難。回到根本,當某些政棍、偽學者、假道學每天警告香港人勿「以偏蓋全」的同時,香港人真正擔心的,是這個中國的「偏」很快就會變成 香港的「全」。

雖然讀文化研究的人不黯經濟政治也不足為奇,但身為香港這「國際金融中心」的一份子,總不能對經濟學完全一無所知。在一般情況下,經濟各環節本來有相互補 足性;即使不得已要面臨衰退,亦非世界末日。香港開埠百餘年,經歷過的大型經濟起伏不知凡幾。年輕一輩可能以為沙士一役若非大陸自由行「打救」,香港必死 無疑。事實是否如此?無謂多作假設。我只知道香港早於六十年代已經發生過華資銀行擠提、抗英暴動;七十年代恆指試過大跌九成;八十年代經歷中英談判及六四 屠城兩次信心危機兼黑色十月環球股災;九十年代至千禧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地產及科網泡沫接連爆破等嚴重金融事故,香港始終都「死唔去」。非典型肺炎造成 的大量人命傷亡,希望是後無來者;但若論及其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卻絕非前無古人。因為經濟本身必然有其循環周期,盛極而衰,否極泰來,所謂「花無百日 紅」,此乃大自然定律,即使中共再打幾多支大補針,都不可能永保香港榮華富貴。香港得以在上世紀由一個漁村一躍而成耀眼國際的夜明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香 港人擅於逆境求存,自強不息。在前英殖政府的領導下,即使天塌下來都一切如常,繼續努力工作,失業就去進修一下將來再戰職場,賺少了最多看少兩齣戲吃少幾 次自助餐,難捱的日子過去了,自會有新的好時代來臨。如果你瞭解香港政治,自應明白「自由行」不過是董建華及其班子當年在連翻施政失誤後的救生圈,重要的 是當時可以暫時讓反對者噤聲,避免百萬人上街最終演變為中共眼中的反革命亂事,至於政策本身長遠對香港是否真的有利?天曉得;誰會理。此亦反映香港回歸後 的最深層問題:上層政策制訂者太無知短視,對長遠發展一籌莫展亦一事無成,掌握大部份資源而只為少數既得利益者服務,同時越來越多香港人被潛移默化有什麼 事都可依靠中國,磨蝕從前克服難關的信心,閹割自我修復的能力。簡單比對一下,從前何曾見過港督回英述職時會向戴卓爾或馬卓安提出什麼什麼要求?今時今 日,「每年一大禮」已是家常便飯,亦成為特首每年唯一的政績。香港本身的確有很多問題,但一個構成正常、運作正常、思維正常的政府絕對能夠找出妥善的解決 辦法,區區幾個百分比的失業率,兩三個刺激就業的政策就足以扭轉過來;換了一個構成怪胎、運作失效、思維怯懦,事事要請示中央,連限制雙非孕婦入境都要上 京面聖的特區政府,自然是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說到這裡,到底中港問題是否源於一個「利」字如此膚淺,請自行定斷。

順帶一提,所謂「政府大力鼓勵生小朋友才放寬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一說帶有訛誤,亦即與事實不盡相符。疏於限制不等於鼓勵,雖然有白痴官員妄言雙非兒可成香港新血,但請翻查一下基本法起草歷史,再分析其中細節與「自由行」產生的化學作用,自知真相。在此不贅。

中國絕非「正在發展」、更不是「在不久將來成為世界數一數二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事實上,中國早已成為僅次於美國,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家,所謂「發展 中」云云,只不過是中國繼續有國際上騙取諸般優惠的藉口而已。如果從人口流動角度而言,中國更恐怕早在半世紀以前已經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國家,這些年來歐 美各發達國針對移民政策的修訂,幾乎都肯定主要以中國人為針對對象。要知道,美國《時代雜誌》早在1950年已經在封面以蝗虫暗喻中國人,比高登網民早了 整整六十年。誠如現時國際所見,承認中國影響力並不代表就要向其大開門戶。今時今日,世界上應該沒哪一個國家會拒絕中國,但說到要與之為鄰,卻是另一回 事。英美對中國文化不盡了解,尚且小心翼翼,進來的資金要乾淨,入口的產品要安全,移民更加要高質素。從來文化交流甚至融合,都應該取長棄短,但香港目前 的處境,卻是面對劣幣驅逐良幣的最差情況。中共為了穩定管治,是很樂意人民部份富起來,卻絕不願意人民懂事起來,哪怕只是一小部份;換言之,你期望中國內 部會自我完善,中國人民自我質素提升,簡直痴心妄想;所能做的,只有加以控制一途。現實是,資金流動方面,香港的尖東銅鑼灣早已成為內地富豪最熱門的「洗 錢」聖地;人口流動方面,每天150個單程證限額香港更是連審批權都無,惶論控制質素;還虧香港人早應對中國文化摸清摸透,事到臨頭竟然最一籌莫展。幾十 年前的新移民是一張張白紙,前來香港學習禮義廉恥;今時今日的新移民是一張張又腥又臭的鈔票,卻填不下一個「德」字。且看火車食麵事件,引述當事人所言, 該名內地女子真正惱人的並非縱容小孩飲食,而是反唇相譏,說香港人的普通話說得太差,這中間到底誰才是自命高人一等,明顯不過。問題追究到最尾,當然仍是 特區政府壞了事,無奈的是香港人對政府再多不滿,「吹佢唔漲」早已是公認事實,無法依賴政策的修改,無助的香港人求諸輿論,求諸公審,豈非情有可原?

歧視固然可惡,但學過幾年文化研究就將世間怪事通通歸納為歧視又豈不可笑?你以自己學校所見推論香港人先入為主認為內地人不衛生,卻無視每天於海港城外、 海洋公園花槽、迪士尼美國小鎮大街上和各個地鐵月台及車箱中一堆堆內地人留下的踪跡,請問如何面對負責清潔的香港人員?你以外國人也有破壞秩序者而推論香 港人歧視性只針對內地人,可對得住每天在公立醫院與衝急症室的雙非蝗母拼命的本地孕婦和急性傷病者?誰多誰少,熟輕熟重,真的這麼難分辨嗎?單單因為外國 人未必懂得分辨中港兩個族群,單單因為字典上未曾造出”HongKongese”而只有俗稱”Hongkonger”,就淡化內地人和香港人從根本上的文 化分野,無視兩地融合的不可行性,這是你的文化研究教授所希望見到的嗎?是否要等到多幾個本地孕婦因床位問題受害,是否要等到衛生環境再惡劣至滋生新一輪 致命痛毒,你才懂得分是非輕重?這已經不只是你書本上簡單的族群歧視理論,這是存亡尤關,你搞清楚了沒有?

(註:我個人對嚫模出身的人並不歧視,亦不會另眼相看。不過香港多年前已有「X大無腦」之笑話,是以真心希望會有例外。)

(另:關於文化研究,今天陶傑於蘋果日報專欄有一篇文章,可堪參考。)
Carol Original post (been deleted after too many negative comments)



陶傑專欄:大陸孕婦優生學平議




大陸孕婦危機,引發激烈爭論。有政團透露,其實「煲呔」私下視大陸孕婦來港產下的嬰兒是「寶」。因為香港人口老化,經董朝八年惶恐,港人深受驚嚇,不敢繁 殖,以免禍延下代。大陸孕婦來港,每名嬰兒埋單四萬,其父母必屬經濟富戶,因此特府研判,其生下來的,必屬「優質嬰」,有利香港。

父母愈有錢,其下一代愈「優質」,如果此一邏輯成立,特首還「選」甚麼?輪不到「荷李活警察宿舍之子」的曾蔭權,脆讓全港三大首富的公子來出任即可。

非 嬰的父母,來香港「生得起仔」,因經濟富裕,即屬中華民族的優種?此一說法,極為新鮮。因為既然如此,則特府向大陸引入「優才」,不如索性向賴昌星和周正 毅這兩位中華首富借種。該兩位中華優男,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今日暫失去自由。但特府不妨通過「外交」和「內交」途徑,派家計會專家前去加拿大和上海,向 這兩位中華富戶優男索取精液樣本,回港之後,當有大量女性獻出子宮,為特區培育無數優質下一代,省卻入境處和政府醫院人員嚴打孕婦的一番折騰。

父母有錢,子女優質,不論特府的結論,基於何等新奇的金錢理論,平心而論,特府終於正視香港人口的優生學問題,也是一件好事。先搞好港人下一代基因,才可以搞普選,讓長毛之流的刁民基因絕於未來,馴化香港人的叛逆 DNA,沒有基因的優生和諧,就沒社會宏觀的和諧。

在這方面,特府不妨多向中國極為推崇的李光耀請。李資政主理新加坡時期,也力促優生學,狠抓 DNA,提出由政府匹配捉對,促成大學畢業的華裔知識分子優質男女成婚,以確保其產下的華種,斯文有禮,講話文靜,不喧嘩,不吐痰,以對抗馬來與印裔人口的膨脹。
李 光耀的優生學,並沒有以父母經濟能力為標準,因為見識多廣的李資政,想必心中明白,香港的「大富豪」張子強也有十億身家,足可以把子女送去英國讀貴族寄宿 學校,但李資政也一定明白,以父母經濟能力一刀切,萬一為新加坡培養出一窩綁匪怎麼辦?因此,如果傳言屬實,特首把這批大陸富戶之後視同寶貝,如此「人口 政策」,創意新奇,雖超過李光耀,惟創意太過震撼。

曾爵士的前任董伯,其父母就比曾爵士的父母富許多,為甚麼舉世公認,曾爵士比董伯英明?優生學問題,博大精深,不是眼見大陸孕婦湧來生黑嬰,就像牛頓看見樹上掉下蘋果一樣,就來靈感的,似應成立一個「優生學諮詢委員會」從長研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